跳至內容

約翰百德 (John BATTEN)

約翰百德爲香港報章及海外雜誌就藝術、文化、遺產及政策等課題評論、講述及寫作,藝術評論文章定期刊登於《南華早報》。自1997起開辦約翰百德畫廊,在本地及海外策劃展覽;並出任每年藝術籌款活動《Hong Kong ArtWalk》的籌辦人。約翰百德一直致力推廣香港的城市規劃及文化遺產保存工作,為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並擔任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及la space的顧問,以及《Broadsheet》雜誌(澳洲阿得雷德)的編輯顧問委員會委員。


藝評及文章


電郵: batten@netvigator.com


貝卉玲 (Hilary BINKS)

自由作家及編輯,專注國際藝術及古董。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法語及歷史碩士研究)。1981年來港前,擔任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在港期間曾出任《Asian Art News》及《World Sculpture News》責任編輯,以及《Asian Art Newspaper》特派記者。曾擔任亞洲藝術文獻庫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2001年至2006年,從事亞洲當代藝術畫廊管理工作。自2007年以來,任國際藝術亞洲博覽會 - 典亞藝博 - 藝術與學術顧問。


藝評及文章


電郵: hbinks@orange.fr


張頌仁

香港漢雅軒畫廊藝術總監,亞洲藝術文獻庫創辦人之一及董事會成員,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展視文化研究中心客席教授。自1980年代後期,張頌仁以獨立策展人身份,致力推廣中國當代藝術。曾策劃的國際性展覽包括:影響深遠的《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國際巡迴展 (1993-1997) ,《聖保羅雙年展》之中國當代藝術家特展 (1994 及1996) ,《威尼斯雙年展百週年展覽 》中介绍中國當代藝術的《Altra Face》 (1995),於《聖保羅雙年展》(1996) 及《威尼斯雙年展》(2001) 首設的香港館展覽,與紐約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協辦的《文字的力量》美國巡迴展 {(1999-2003) ,《Half a Century of Chinese Woodblock Prints》國際巡迴展 ( 1999-2003) 、歐洲首個主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回顧展《Paris Pekin》(巴黎,2002) ,《幻影天堂:當代中華攝影》國際巡迴展 (2003 至今) 及 《黃盒子》(2005) ,為傳統水墨畫及書法探討創新的策展策略。


藝評及文章


電郵: tzchang@hanart.com


張煒森

200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學位。現從事藝術創作、寫作及策展,關注當代藝術展覽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中衍生的問題,藉此延伸展覽的詮釋空間。曾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6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




電郵: imechg@gmail.com


祈大衛 (David CLARKE)

1986年起任教於香港大學藝術學系,現為該系名譽教授,就中國和西方藝術及文化發表多篇文章,專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祈大衛亦從事攝影及視覺藝術創作,曾出版兩本關於香港的攝影集:《Reclaimed Land : Hong Kong in Transition》 (香港大學出版社,2002)及《Hong Kong x 24 x 365: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City》 (香港大學出版社,2007) 。近期出版書籍包括《Water and Art: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Water as Subject and Medium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istic Practice》(Reaktion Books,2010) 及《 Chinese Art and its Encounter with the World 》(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 。


藝評及文章


電郵: dclarke@hku.hk


任卓華 (Valerie C DORAN)

身兼評論人、策展人及專門於中國藝術範疇的翻譯家等職務,對於跨文化交流及藝術理論研究抱有濃厚的興趣。任曾居臺北,於八十年代後期專注研究新藝術運動,與視覺及表演藝術家一同研究及工作。1992年,任重返香港,並於漢雅軒畫廊任職展覽策劃總監及出版部編輯。她於1994年加入亞洲藝術雜誌《Orientations》 (月刊),為該雜誌的特約編輯至今,出版題材多以當代亞洲藝術為主。任對於展覽策劃作出更深入的鑽研,她為香港獨立策展人協會 (HKICA) 創辦成員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 成員。


藝評及文章


電郵: valeriecdoran@yahoo.com


Helen GRACE

Helen Grace established the MA Programme in Visual Culture Studies at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 has written widely on cinema, photography, contemporary art, new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She is a Board member of Microwave New Media Art Festival and has served on the 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 of Hong Kong Art School. She is a practicing artist and new media producer and her most recent exhibition "IPO: Emotional Economies" was held at John Batten Gallery in 2009. Her works are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and state galleries in Australia as well as private collections internationally.


藝評及文章


吉暝水

活躍於香港的評論人及創作者。獲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曾任香港網絡媒體《立場新聞》藝術文化版編輯、台灣雜誌《典藏.今藝術》海外特約撰述。2018 至 2022 年間,為非牟利藝術組織 1a 空間「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擔任導師;2020 至 2022 年間,獲委任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範疇之藝術顧問。


電郵: gutmingwater@gmail.com


何慶基

何慶基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以及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他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策劃過逾百個本地及海外展覽,包括擔任第二及第三屆亞太藝術三年展的客席策展人,並任哥本哈根《貨櫃箱96》國際大展的亞洲區策展人,第十二屆德國文件大展策展顧問。他是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創辦人,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顧問小組成員,現為第十三屆德國文件大展國際委員會成員,負責甄選大展的藝術總監。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碩士課程客座副教授,並從事策展工作。


藝評及文章


電郵: oscarho@cuhk.edu.hk


何思衍

 


電郵: dlszho@gmail.com


敖樹克 (Gerard HENRY)

自1981年起定居香港,雙語(法文及中文)文化雜誌《東西譚》(Paroles)前總編輯,以及香港法國文化協會副總監。多年以來,為各展覽項目和雜誌報章包括《Le Monde diplomatique》撰寫有關中國、香港及法國的藝術和文化的文章。自1997年起,擔任瑞士法語無線電廣播Radio Suisse Romande La Premiere的香港和中國特派記者以及文化專欄作家。2008年推出個人著作《Chroniques hongkongaises 》(Editions Zoe出版)。1999年獲法國政府頒授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以表揚他為中法兩地文化交流工作所作出的貢獻。


藝評及文章


電郵: omonville@hotmail.com


官綺雲

Yeewan Koo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 teaches courses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history that touch on themes of cultural crossings, gender, modernity, and social politics. She was a fellow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efore taking up her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r research probes into areas of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 and marginalized arts and artists.


藝評及文章


郭瑛

郭瑛自2013年起成為獨立策展人,策劃不同的國際藝術項目。她先後出任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楊嘉輝的賑災專輯」策展人、2017年利物浦LOOK國際攝影節首席策展人和2014年英國曼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天下無事」聯合策展人等。郭女士於2014年在香港成立Art Appraisal Club以推動本藝術評論發展及鼓勵批判性思維。





黎穎

 


梁寶山

藝評人、文化研究博士。殖民地最後一代大學生,以記者身份見證回歸;關注藝術生態、城市空間、藝術勞動及文化政治等議題。曾為「Para / Site 藝術空間」、「獨立媒體(香港)」、「伙炭」及「文化監察」成員。文章散見於《信報》、《獨立媒體》、《藝術界》(Leap)、《藝術新聞(中文版)》、《典藏》及《端傳媒》等。著作包括:《活在平常》(2012)及《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2018)等。梁氏現為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剛獲頒發「2018 香港藝術發展獎」。 攝影: topaz leung



梁展峰

梁展峰是獨立策展人及兼任講師,曾在本港各藝術機構和商業畫廊,負責展覽行政。梁現專注策劃不同形式的香港藝術展覽,包括K11藝術購物商場的開業展「Hiking Arte藝遊」(2009) ,以及關於文化藝術導遊的展覧「火花!新遊社:文創導賞員@社區」(2017)。梁不時為香港本地展覧撰寫評論文章。(舊文存庫: www.inmediahk.net/user/62484/post ; www.artscritics.hk/?a=doc&id=482)




李綺敏

Christina Li is a Hong Kong curator working between Hong Kong and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李伊寧

李伊寧為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副策展人,主要策展方向為表演和參與式藝術、場域特定藝術、詩意的物料探索及跨媒介跨領域的實驗。她曾參與組織、策劃眾多展覽和藝術活動,包括於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劃《圓缺俱樂部》(2022年)及共同策劃《韌生》(2021年)。她於2022年榮獲「Asymmetry+白教堂美術館策展實踐資助計劃」,赴英國展開為期六個月的研究和工作。


電郵: erin.yiningli@gmail.com


文潔華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和宗教及哲學系教授。學術研究範圍包括:比較美學、比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文化研究、兩性研究、文化藝術等。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小組委員會副主席。文氏也在香港中文報章專欄寫作,並主持電台文化節目。2003-4年獲美國福布來特研究獎學金到柏克萊加州大學當訪問學人,並於2004年獲為英國劍橋大學Clare Hall學院終身院士。2009年獲委任為美國威斯康辛州馬其特大學百周年紀念婦女聯會講座教授。


藝評及文章


電郵: evaman@hkbu.edu.hk


文晶瑩

多媒體藝術工作者,獨立策展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近年專注研究和創作社會交往式藝術和社區藝術,作品曾於迢過180個本地國際展覽和影展展出。她曾發起香港亞洲實驗錄像節,為國際影展策劃香港實驗錄像節目。她所發表的藝評文章主要是有關策展、裝置、網絡、錄像、觀念藝術、香港藝術、文化政策、女性藝術、社會交往式藝術及社區藝術。她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和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專家,曾是Para/Site藝術空間創會成員及董事局成員和香港考評機構評審員。



彭綺雲

M+ 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及前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彭綺雲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語文和藝術與考古學) 及牛津大學聖希爾達研究院(民族學及博物館民族誌)。專注研究中國陶瓷、中國文物的收藏歷史、香港現代和當代藝術,以及博物館學。現任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副會長及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二零一零年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


藝評及文章


唐忠信

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資深藝術管理人、持牌特許會計師以及作家。個人興趣廣泛,由現代主義藝術至當代亞洲藝術。他專注藝術與文化政策、藝術界別之策略規劃、策展服務和藏品發展。澳洲大學經濟學及視覺藝術學士,香港大學藝術史哲學碩士。曾擔任澳洲文化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演藝學院及世界大學聯盟高級管理職位。文章題材廣泛,涵蓋藝術的不同範疇,現出任《Asian Art News》及《World Sculpture News》的特約作者。著作包括《香港: 文化與創意》(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2006)。


藝評及文章


電郵: thomson@thomsonfineart.com


Vivian TING

Vivian Ting
丁穎茵現為獨立策展人及研究員。近年多與大學及藝術機構合作進行策展項目,以創意形式發掘本土歷史文化的多元論述。其研究範圍著眼於藝術詮釋理論及不同觀眾群的文化想像,從而思考藝術文化如何塑造社群的公共生活。曾參與的藝術項目,如「藝評人在油街」計劃
(2018-2019)、《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2020)及《極目足下﹕想.見香港風光》(2022)等。


電郵: wyvting@gmail.com


武洪章臺

 


黃小燕

黃小燕,讀設計及文化人類學,搞香港設計、藝術和視覺文化研究。曾聯合策劃《唔知做乜嘅設計》、《怪雞騷》、《尋找無名設計師》、《示威遊/尤物》等展覽。先後成立的民間組織有:「唔知做乜嘅設計聯想會」、「民間博物館計劃」和The AiR。2002年-2011年間,任職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部。現為自由撰稿人,文化苦力上身,在思考與勞動的辯證之間,詰問可以為文化做什麼。





藝評及文章


楊陽

楊陽博士從事教育、文字、學藝/策展及文化工作。畢業於耶魯大學(人類學)及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曾擔任香港電台電視部紀錄片導演。近期策展項目包括《夜祭》(2008)、《聽在聲音藝術節》(2009 及 2010) 及《拾月當代之宜家唔做等幾時》(2009)。現任職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2008年成立聲音藝術組織聲音掏腰包(www.soundpocket.org.hk),推動聆聽文化和聲音藝術。


藝評及文章


魂游

跨媒介藝術家、研究、策劃及評論人,近年專注於即場/行為及媒體藝術的創作及研究。作品多是就地創作,愛在文化差異及公共與親暱之間進行微軟游擊,主要作品包括:「無視//不在」(針孔攝影,2008-)、「双|本」系列(跨媒介,2008-)、「尋找國民」系列(錄影及即場演出,2007-)、「以身相許」系列(即場演出,2007-)、「聽寫王」系列(即場及媒體裝置,2005-)及《(我)沒有罪》系列演出計劃(演出,2004-05)等。作品曾於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北京、成都、西安、廣州)、台灣、日本、韓國、菲律賓、美國、玻利維亞、紐西蘭、瑞典、意大利等地展出,並為香港及亞洲多份報章、雜誌撰寫文章,曾策展「10 年回歸前後話」(香港,2007)、「i-D 兒女--公展生活」(香港,2005)及「LIVE+MAY」(香港,2003)。現兼任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研究員,並積極參與創意及藝術教育活動。個人網站: www.wenyau.net


藝評及文章


-

 


AICAHK Disclaimer: Members' profiles have been compiled by each individual member.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