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每個人也是藝評」的「!」與「?」
劉建華
at 4:56pm on 27th February 2009


{*據悉這裡本應是個展評的空間,但這次我又再次不打算以展覽作為評論的對象,不是說展評不重要,但一個平臺如何才能推動認真的展評,不祗需要有一定的支援條件及合理回報(記得幾年前就有過因稿酬問題而杯葛藝發局「藝術評論網頁」的一次運動),一個怎樣的城市和藝圈才會出現持續而有質素的展評,更非靠仗築出一個展評平臺便可獨力解決。至於藝評以展覽作為評論單位,其實也祗是一種行方便的文類,就其好處及缺點,撰文時其實每次總要靈活的變通。藝評的角色及其評述的對象,更明顯不必侷限僅於展覽評論。我這裡就嘗試就我所看到以藝評(這平臺的背景)而串聯起的一些城中藝術活動及現象,一方面來解說我為何這裡作這樣的抉擇,另方面呈示或提問藝評又能如何看待或回應這些現象。正因這涉及藝評的自處,因此,我也在角色身份利益有所衝突下,選擇不避嫌的直書我的個人經驗。}

過去一個月的香港藝圈大事件,當是《明報》談石硤尾賽馬會創意中心(JCCAC)的報導,並而引起的圈內外(如在「香港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上)的牽連大波。談JCCAC,自然就談到火炭、牛棚,以及油街等,又燒到藝發局的角色。在藝發局以「藝術村在香港的角色」為題的急湊座談中,台上的經濟機遇委員會小組成員胡恩威跟台下的小西都不約談到租金起落,而於新一期《視藝年鑑》談香港藝術空間的梁展峰,除提到梁寶過去對火炭作的小型調查研究,反談到(下文觸及的)藝術家和媒體的打交道問題。而由謝燕舞主持,在C&G藝術單位舉辦,續其《三城--另類藝術社群》新書發布的「香港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另類藝術空間」座談上,何慶基及蔡仞姿既觸及藝術家的多重身份、藝術村的多重定位、多種用家的不同取向、持份者非持份者的多重期望,小西則又進一步談到其文化聚落(cluster)的研究,把這置於香港城市更生、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論述迎接全球化的大環境。

文化政策與價值本已複雜,當課題太巨太多而沒法對焦、著眼點層次各異、意見交流祗是交流,有權者繼續迫無權者招架,面對這大泥沼,難怪知悉某友人決定避之則吉。而我在探聽後,覺得「別與傻瓜爭論」可不是負面的逃避,反是避免了大家愈況泥足深陷的辦法。梁寶點出Web2.0使記者與讀者有了討論的機會,但這不表示各說各話就得溝通梳理,更不必妄想有什麼解決共識。我這裡從這事件談起,只想從藝評其實在媒體中的文化藝術報導本有個角色可擔這一個角度切入,並以為現在問題跟藝評這角色在媒體意識裡被長期架空十分相關。結果現在,常要由一些不甚認識藝術文化圈及其操作的媒體記者,臨時調派去寫或採訪文化藝術,而在關注(往往大於個體)的生態問題上,卻選擇採訪意見無經統合的前線藝術家們,而非請教一批相較認識文化藝術、有長期觀察經驗、承擔質素判斷、努力著眼微觀與宏觀、處於小眾與大眾之間的專業藝評人意見(甚或邀請他們來代之操刀,或支持他們長期在媒體中開闢議論)。

幸運的話,藝術家中當然也有能力和時間去面對這些問題的人物。我在事件中,其中就留意到攝影藝術家劉清平其網誌(http://postnphoto.blogspot.com/)上的文字。雖然好些關心社會的朋友,早已感到主流報章的不滯,但劉清平在事件較早期以對李傑作品的詮釋,來反評《明報》的報導,還是鏗鏘有聲。文中劉清平說道:「我不知道要一位大報的港聞記者辨認歌手黃貫中跟藝術工作者李傑有多高難度。這件放在5樓25室的作品,是香港藝術家李傑在《再:啟動,混合媒介裝置展覽》的作品;此展覽是乙城節跟JCCAC聯合策展。不過這作品正好用來回應香港某些記者對事物認知的貧乏程度。藝術家的錄像作品是利用與記者採訪的一問一答,表現藝術家與媒體不成正比的權力懸殊關係,你有你問、你有你講,藝術家可以回答的聲音小到難以辨認,估不到作品的議題一如先知,命中註定在完結前再次命中香港媒體紅心,而且還是以知識份子報自居的明報。」

事實上,我也曾應藝術家李傑之邀,拍了他給我作的另一訪問,而此同一系列的錄像,李傑也好像在去年(2007)火炭的黃慧妍搞的微型流動展場中展出過。我由於知道少許李傑創作的意圖與樣式,那天我特意穿了件社民連線的T-恤去做訪問,因我知我的話若就是可能最終不被聽到,但藝術家的錄像還是可能需要畫面,那我的表態還是有可能被展示的機會。(而或正是李傑意識到我的客串搞作對其作品喻意的破壞性,而因此這次在JCCAC展出時,並沒有再一同放映該段錄像的理由?)

其實常常見到藝圈中人殷切求在媒體中見報亮相,然而看看出來報導的質素,我總覺根本不值投資花費那些的時間精神。故自己就是當策展人時,也往往懶理。然而上陣子,當C&G找我(及另一些也搞策展或撰寫藝術文字的多重身份人物)去參加他們策劃的展覽《貪婪?》,我就因這身份的變換,對媒體與藝術家的互動借機有了點介入式的觀察。

我第一個被安排去作的,是《文匯報》的訪問,湊巧地,也就是約在JCCAC一藝術家工作室進行。先是記者找不著地方而遲到,繼而是記者發覺把我誤設想成了那位與我同名的大陸大名藝術家。這其實也算不錯,起碼知道記者有在網上嘗試備課,奈何以這種對本地藝術圈的陌生程度來跑採訪、寫文章,媒體報導出事,我怕只是遲早的事,更又何來會有質素?奇怪卻是,藝圈對這些經驗好像已見怪不怪,相當遷就。(有策展人不知是否安慰我,說當你級數夠時,你就會遇到級數高的記者。)

那次訪問,我還嘗試試探該報文化藝術報導的政治底線,結果如我穿去做訪問的支聯會T-恤、訪問間談到我的藝術品的政治解讀等都沒有出現在報導裡。[事實上,藝發局當年又怎可能選擇如此帶審查立場的中資報章為藝評合作夥伴的平臺!?]反是後來謝燕舞在同報的展評文章上,以youtube的連結,點到即止的論及我挑起的六四議題。在這例子中,先是C&G的策展策略把藝評人變成藝術家,繼是藝評(我)改以藝術家的身份去迎碰媒體跟藝評的問題,而這裡真正的藝評(謝燕舞),卻又變相參與了一種藝術家(C&G及我)作品的後設延伸。

當我為了展覽而把C&G跟有線電視打交道的情況變成網路上的作品,(似乎)非但沒有激怒C&G,C&G最近反更是和關尚智及黃慧妍合作搞了個名為「香港藝術搜索頻道(HKADC/Hong Kong Arts Discovery Channel)」的網站(http://hkadc.blogspot.com/)。這既可以看成是藝術家把媒體主導權拿回到自己手上的一種嘗試,同時,它又因是藝術家的搞作,因而超越了僅僅一種藝術報導、評論的媒體。{雖是扯遠一點,但我又想到跟黃慧妍在我合策的《斷估唔拉》展覽中以八卦雜誌形式出現的搞作實驗。}「香港藝術搜索頻道」一方面是創作性搞作,另方面又帶有一定真實內容,其如在藝術館新一個「開放.對話」展《尋樂.經驗》開幕初試啼聲的幾則報導,就可以看到受訪策展人及藝術家在正經及嬉笑間,由本來友儕間可亂說話到鏡頭前怕說錯話,各人嘗試面對這新藝術媒體事物而拿捏的不同分寸。

這些「香港藝術搜索頻道」的採訪,不但刺中圈中人一方面很想追求認真,另方面卻怕道出某些話而要負出代價的處境,這又跟那些追逐沒深度、不求真的媒體曝光,不某程度是同一回事的鏡照?作為藝評,其實我以為這些主動出擊的採訪,比C&G過去重繪他們搞作見報的油畫生動有趣得多,但更重要的是在對其作藝術評價以外,我覺得這種藝術的網上媒體搞作,更帶有促使藝評去反思藝評本身所站立(從而作出藝術評價)的角色與典範的作用。從如較早前程展緯對於時代廣場上岳敏君作品的導賞演繹,或是劉清平對李傑作品的詮釋,到李傑的作品、C&G的策展主動邀約藝評人參與,今天的藝術評論從那裡起,當代藝術又在那裡止?專業藝評守的專業,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它跟媒體的關係又是怎樣?讀劉清平在網上寫道「甚麼樣的城市有甚麼樣的報章」,我不期意想到,「甚麼樣的城市也就有甚麼樣的藝評」或該也是我要拋給藝評協會思考的問題。

最後,來兩點注腳。先是有關利益申報。比較親身做訪問,一些記者還會打個電話來訪談幾句,《ampost》[藝發局現時主導計劃中「藝術教育與推廣」的合作伙伴的單位]的總編,有一次就不滿某刊物記者轉載我於某電話對談中關於該刊物的一句說話,接著又抗議這記者把她的話斷章取義。其實,這編總可為什麼不會想到,我的話又怎會不又同一樣是被斷章取義?{不過,那僅意味,我想指出的問題,當比那記者挑出來用的,是更實在的批評。}《ampost》這期editorial又再次談到(評論人多重身份時在媒體的)宣傳和自我宣傳的問題,同文另段卻又同樣不避嫌的陷於幾重身份。避嫌的程度,真是各人尺度有異,個人動機和觀者眼裡更是有異。上陣子,藝發局再次邀我作藝評的評審員,我要求有多些文件清楚些權責,這次終於寄來幾頁內容,但我思量了很久其開出的條件和條款,最終還是拒絕了。

最後一點是回應展評問題。John Batten給「伙炭」開放日中鄧國騫策劃的展覽《簡單愛》的短短展評,我除了奇怪其對鄧國騫的作品中世代/技藝的那種交合好像失之交臂,其實經已是有好展覽才能有好展評的很好示範。而我僅以蜻蜓點水方式逛了陣子今年的「伙炭」,較入心的,都是如梁寶在《文化現場》文中提及如區華欣置放一角並不起眼的小作,如陳素珊縮在一角為年宵市場趕製的火柴盒、鄭哈雷那在校園搗蛋搞作的記錄冊,遠多於真正(畫廊般)展出中的藝術品。至於在途中,我雖遇上「香港作動.行為藝術.十八區巡迴」的蛙王及帶著活白免去看畫的嚴穎嘉,可惜還錯過了跟他們同行的二二六工程,不知道他們當天也大派「伙炭動物園」地圖及參觀守則,以參觀動物園的比喻極盡戲謔當日伙炭那人頭湧湧的觀與被觀的場景(祗可惜他們未有石峽尾JCCCA版)。在今天,好玩而有意思的藝術,我恐怕當是單以展覽為框架的評論所覆蓋不來的;而藝評長期獨顧展評,其實也會有其社會性的盲點。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