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兩條玩具船的故事
何慶基
at 4:40pm on 16th July 2012


(This article entitled A story about two toy boat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某大型政府藝術館行將開幕,館長決定從一個較寬的角度來看文化,於是把流行文化包括漫畫、玩具等,都納入收藏之列。部份員工對紓尊降貴由精緻文化走進草根文化深感不滿,漂亮新館場擺上這些殘舊、低俗得連大學也懶得研究的本地玩具,心中難免戚戚然。但館長始終是老板,不喜歡也要做。

負責玩具的員工於是開始搜購,但如何搜購卻是個大難題。大學學者,為了爭取在海外期刊發表研究,為大學揚名及找尋晉升機會,往往把焦點轉向國際流行大題目,小題目如本地玩具發展,難獲國際期刊垂青,當然不會在研究範疇之內。缺乏研究,有關本地玩具的資料極其匱乏。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負責搜購的員工,唯有轉向收藏家求助。

收藏家對玩具的看法與學者不同,市場價值、稀有程度、藏品素質及保養狀態等,是重要考慮,當然也有從較闊層面看藝術的,但connoisseur的眼睛始終和研究人不同。遇上心術不正的收藏家,反正對方對玩具懵然不知,乾脆把樣子不差,但無關重要的藏品賣給藝術館。真正的好東西,自然要自己保留。

搜藏的官員對本地玩具缺乏認知,也因看不起這些他們認為不應該是藝術的藝術,自然未能了解這些玩具背後的文化意義,充其量只是從表面造型和美術效果等角度去觀賞,結論是這些本地玩具最好的也只不過是不甚了了,並無過人之處。不過,雖然不大認識本地玩具發展史,也得自己外出稍作搜尋,不能任由館外人擺布。

有一次很意外地發現了兩條玩具船,製作複雜精美,於是馬上以相對昂貴的價錢買下來,為那些樣相並不傑出的本地藏品,加一個注目的潤飾。

其實本地的搜藏的,即使不是最好的東西,但作為探討本地設計、工業發展模式以至文化取態等,都不乏可供玩味研究的地方。不過,由於負責收藏、策展的人,都對本地玩具發展不甚了解也無興趣,自然未能透過文字分析解說,把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帶出趣味和深度來。結果是無論是展品的搜購或演繹,都是由樣相型態來決定藏品的意義和價值。

至於那兩條精美的玩具船,其實不單不是本地玩具,連在本地流行、普遍地可以買到的玩具也不是。它們是富家子特別從英國訂購回來的罕有玩具,根本和由本地文化滋生出來的玩具文化扯不上關係。唯一可以表述的,是這些玩具所展示階級的分野,和殖民社會精英富裕階層在文化上與宗主國的串連及與本地文化的決裂。不過,這種政治性的演繹,又不是政府藝術館所願意採用的策展方法。

於是,最後走出來的,是個沒有太多分析演繹,道述一點歷史背景、加一點造型描繪,基本上不過不失的展覽。看過去,大部份展品都是普普通通。幸好還有那兩條船,令展覽也有幾件較搶眼的精緻展品支撐一下,好讓觀眾知道,原來除了簡單粗糙的鐵皮塑膠玩具外,我們也有些傑出製作。就是這樣,兩條由英國訂過來,直接由百貨公司送到有錢人家中給那一兩個小孩把玩的玩具,成為了本地玩具文化史中的核心符號。一代一代的年青人,就是這樣的認識本地玩具史、文化史。

香港,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原文刊於《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4月號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