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 Articles
藝術展銷會之外
Oscar Hing-kay HO
at 12:19pm on 21st April 2017
(This article entitled 'Other than the art fair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又是Art Basel 時間,品味、潮流和價錢牌的燦爛日子。繽紛多姿的展覽/展銷會場地是何等巨大,又是何等狹窄。藝術原來就不應只是關於品味、潮流和價錢牌,遠在這些東西出現前,創意的表述,無論是個人的或是社群的,早已存在世界每個角落部族中,既是維繫社群、確認共同身份和價值觀,又是容納個人表述和培養個應變能力的重要工具,而這個創意和想像力,又是社群生存的重要元素。什麼時候藝術變成放在拍賣行或展覽廳內與人間脫節的東西?
每年這時刻,正值各地藝術品高掛,藝術詞彙亂飛的時刻,在中文大學搞個謙卑社群藝術的研討會和工作坊,與其說是唱反調,不如說是個提醒,藝術除了是自我、虛榮和金錢外,原來藝術還有很豐富和多元的功能和意義,社群藝術是少數仍堅持保留發揮這些功能的藝術形式。去年請來曾在英國大學教書,後來走到巴西阿馬遜河岸幫小村落保留地區文化的工作者,今年的主題是「老友記」藝術。
社群藝術很多時候針對弱勢或被邊緣化社群,但今年工作坊的對象,年長一輩「老友記」。雖然不是弱勢但倒是逐漸被忘懷,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這個社群不容忽視。「老友記」是香港普遍用來稱呼長者的較親和用詞,英文我們選用了Capital Age 一詞,相信較為適合,用以提醒人們,「老友記」是社會不應冷待的資源寶藏。老一輩包括五十年代出生的港人,他/她們的成長,實際地把香港由難民中心發展成為繁華都會,其知識和經驗是香港的極重要資產,如果讓他/她們退休後便把這些資產旁放,無疑是巨大浪費。這豐富經驗和識見,同樣也是發展藝術的好材料。
我們談藝術,往往以年輕一輩為創新來源,但創新不是藝術質素的唯一量度標準,更何況誰能說年紀大了便沒創意?工作坊請來美國、日本和台灣的專家,連同本地社群藝術工作者,就是要證明,是除了展銷會的藝術外,我們正待發掘發展的藝術,還有很多很多的。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7年3月22日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tand News, 22 March 20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