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 Articles
觀看《素描為本》展覽後感
Hoi Ling
at 2:20pm on 21st October 2020
圖片說明:
1. 何兆基,《造山六號》,2020
2. 陳育強,《「現在進行式」集碎》,2020
3. 羅琛堡, 《無題》,2020
4. 謝明莊,《黑暗中有光》,2019
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This article, entitled ‘A brief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Drawing as the Cor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十月初浸會大學舉辦了一場探討素描作為一種藝術媒介的聯展。
對於藝術媒介的討論,在二十世紀的西方社會早已流行,美國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在《藝術與文化》(Art and Culture) 一書中便多番提及對繪畫 (Painting) 發展的論述。為了突破繪畫固有的概念,格林伯格提出藝術家要摒棄在畫布中營造空間的習慣,並重新理解繪畫空間作為一個實體 (Greenberg 1961)。[in1] 《素描為本》展覽在理解素描的形式比較簡單隨意,捨去了學術理論,反之,透過多位藝術家的創作進行一場實驗式碰撞,令素描在藝術創作上的角色變得更加鮮明。
踏進展場,率先見到的是何兆基的雕塑性繪畫,以及陳育強和羅琛堡的黑白畫,頓覺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壓迫感。陳育強近年的創作介入藝術媒介的純粹性,例如是次展出的《「現在進行式」 集碎》便如行雲流水般將所思所想灌注在紙張上,觀眾不必理解每個細節的意思,但從整個佈局中能感受到線條的張力。何兆基的《造山六號》和羅琛堡的《無題》,造型簡約,卻放大了素描筆觸的粗糙質感。當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時,感受到的便是素描中蘊含的力量。或許,通過素描去表現思考的方式自人類創造語言前已經存在,我們亦不必執著用文字去界定何謂素描,而觀眾用心感受反而更能體會到素描那純粹和直接的一套思考模式。
此外,是次展覽眾多跨媒介的試驗中,頗值得一提的是謝明莊在概念上的演繹。謝明莊採用攝影手法創作《黑暗中有光》,更在藝術家宣言中提及他嘗試通過追溯攝影為“以光素描”的定義去介入素描,這個言語轉換的說法,清晰地道出素描與其他媒介之間存在著含糊的邊界。在創作的歷程中,除了概念以外,藝術家還需要掌握自己運用的媒介與其他媒介的相異之處,才能遊刃自如地馳騁於各種創作空間上。素描在西方藝術向來屬於起稿用途,至於用什麼工具去描繪線條,在定義上確是可圈可點,因此,但凡是能複製出線狀效果的形式或媒介都可被視作為對素描的合理化試驗。策展人曾質疑素描是否只能作繪畫的「嫁衣裳」,或許,正是素描不起眼的特性,才能讓它如此超脫,自由遊走到其他創作空間的維度上,不如繪畫長久以來受到學術上的批判。
雖然策展原意只是作為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對素描的定義持開放態度,然而展覽亦鮮明地顯示素描甚高的可塑性,並對這個藝術媒介的獨特表現力給予更多的肯定。
參考資料:
GREENBERG, C., 1961. Art and Culture. Boston: Beacon Press.
展覽參考: https://drawingasthecore.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