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d Writers
This new section on the AICAHK website supports young Hong Kong writers. The latest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are below. Other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談線上後人類敘事-賽伯格、邊界、處境展覽
Hoi Ling
at 12:47pm on 19th August 2020
圖片說明:
線上展覽的首頁 (圖片來源: Post-Human Narratives展覽網頁)
(This article, entitled ‘A Brief Discussion on Digital Exhibition – Post-Human Narratives’,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自疫情在香港蔓延以來,各藝術機構及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活動,令本地文化圈出現了一番新景象,其中一個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近期舉辦的展覽《後人類敘事-賽伯格、邊界、處境》。策展概念著眼於剖析後人類主義,在確立人類肉身與科技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上,以縱向思考的方式提出一種新的人文關懷精神,並叩問人類如何從自我為中心的身分認同轉化為關注群體的共存。
《後人類敘事》線上的藝術展覽計劃將分段展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今期展出何倩彤的作品。展覽的版面顏色繽紛而簡潔,內容由三章短篇故事和數十張彩色手寫卡片組成。閱覽卡片上印有描敘女性的手寫短句,全部均由藝術家在研究《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字句範例期間抽取並重新整理。短句內容不一,觀眾需要通過拖拉滑鼠閱讀。
抄書和騰文是不少學生在讀書生涯中經歷過的習作,能否在當中領會到什麼真是因人而異。何倩彤將形式搬到作品中,用抄寫方式重新認識一本生活化的書本,當中整合出的結果卻非常有趣,充分體現出女性被社會劃分的角色。這些例句當中,有不少側重描述女性的言行舉止或身體特徵,指她們為男性的附屬品,而且性格偏神經質。法國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 De Beauvoir)在她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 中,便曾指出歷史中不同的社會亦會通過長期的灌輸,去塑造女性為延續家庭的齒輪,從而牢固男性主導的父權社會。透過整合一本小小的西方字典,何倩彤的手寫卡片清晰反映出這個社會依舊存在父權主義的價值觀,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日常。
色手寫卡片上印有各種短句,大多側重描述女性的外表,亦有規範女性在社會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圖片來源: Post-Human Narratives展覽網頁)
何倩彤這次的作品少了素來常見的死亡和哲學的議題,但依舊能體現出她愛通過文學世界與書中角色(今次為女性群體)產生連結的思維方式。梳理歷史的目的並不是要揭示女性被塑造成弱勢的受害人,而是通過認識歷史、既定的社會價值,我們才能理解到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原因,從而為今天的世界,實現性别平等共存的普世價值。
在展覽設計方面,《後人類敘事》掌握了資訊爆炸時代-影像泛濫、非線性和多層次等的特徵作為展覽的設計方向,為何倩彤向來多變的作品帶來另一種新鮮感。彩色手寫卡片上印有編號或英文字母,令觀眾下意識在卡片之間尋找一般閱讀的連貫性。另一方面,卡片被打亂分佈在線上展覽中,觀眾在尋找連貫性時亦需拖拉滑鼠四處移動,游走與無規則的空間中。雖然線上展覽越趨普遍,但不少博物館仍然以重現實體展覽的空間為設計方向,能充分活用網絡空間的展覽仍然鮮見。是次設計巧妙地混合傳統和新穎的閱讀邏輯,在虛擬空間中構建出作品來。期望《後人類敘事》展覽系列,帶來更多的驚喜。
《後人類敘事》的展覽設計混合傳統和新穎的閱讀邏輯,令觀眾能更加投入參與互動。(圖片來源: Post-Human Narratives展覽網頁)
展覽連結:
《後人類敘事》的展覽
|
|
|